觀點&趨勢
PERSPECTIVES & TRENDS電話:023-63876532 18696576719
地址: 重慶市渝中區化龍橋翠湖天地SOHO 23-12
發布日期:2018-08-24 來源:
1999年,內蒙古蒙牛乳業公司由自然人出資,租用一間53平方米的民宅起步,當年實現銷售收入0.37億元;2005年,蒙牛銷售收入超百億元。6年增長近300倍。
蒙牛成立僅僅6年多,主營業務收入在全國乳品企業中的排名由第1116位上升到穩坐頭兩把交椅。其中,超高溫瞬間滅菌牛奶、液態奶、冰淇淋銷量均居全國第一,并成為中國牛奶出口量最大的企業。蒙牛為什么能跑出火箭速度?
起步戰略先建市場,后建工廠
1999年的中國乳業市場,一批企業群起而逐鹿。但總體狀況是數量多、規模小,弱勢企業多、強勢企業少。當年國內人均牛奶占有量僅6公斤,而世界人均為90公斤。在市場的另外一頭,農牧業種養結構調整,幾百萬奶農的養殖規模日漸擴大,乳品企業迎來發展的良好機遇。蒙牛集團董事長牛根生當時認定:“國內整個乳業市場成長性很好,是一個無污染、可持續發展、綠色的朝陽產業。”
在一無奶源、二無工廠、三無市場的狀況下,蒙牛提出“先建市場,后建工廠”的主張,通過租用別人的工廠,貼牌生產蒙牛的產品,“借雞下蛋”。為合作方出人才、出標準、出管理、出技術、出品牌,蒙牛運作了國內8個困難企業,盤活7.8億元資產,自身品牌得以確立。
乳業是資源主導型產業。1999年12月,蒙牛的自建工廠從簽約奶站收取了第一車奶,“公司+奶站+農戶”產業化運作模式全面開始。如今,它已在全國15個省區建起30多個生產基地。
市場戰略先一線,再二線
蒙牛作為一家新型股份制企業,其市場營銷一開始就頗為靈活也頗具氣勢:先做一線大城市,再做二線中小城市。為避免與同城對手伊利沖突,蒙牛喊出“向伊利學習,爭創內蒙古乳業第二品牌”的口號;與內蒙古之外的同行競爭,蒙牛則大打“草原牌”。從1999年到2001年,重點開發全國最成熟的三個牛奶市場:北京,上海,珠三角。
蒙牛產品促銷首先采取的是先小區后超市的“蠶食模式”,并一炮打響,蒙牛產品在深圳各大超市迅速躥紅。1999年底,蒙牛冰淇淋“大冰磚”進攻北京市場。“蒙牛大冰磚,買二贈一”這種新的促銷手段,僅一個月的時間就使日銷量增加10倍,一舉完成北京的銷售網絡建設。在上海,蒙牛用“易購365”深入千家萬戶,這也是國內乳業首次大規模使用網絡營銷工具。
到2001年,在北京、上海、廣州、深圳等大城市,蒙牛產品的銷量都躍居市場前列。2004年蒙牛成為香港超高溫瞬間滅菌奶中的第一品牌,市場占有率達25%。由此,蒙牛液態奶開始出口東南亞、蒙古、美國塞班島等國家和地區。
發展戰略勇于創新作龍頭
作為一家后起的企業,蒙牛卻敢為人先
蒙牛在產品質量設計上,采取“一凈一稠”:最早建起國內第一個奶車桑拿浴車間,消除殘留陳奶對新奶的污染,最大程度保持牛奶的原汁原味;添加“閃蒸”工藝———在原奶的基礎上又剔除掉一定比例的水分,從而使牛奶更加香濃。蒙牛牛奶使用利樂枕包裝(像枕頭一樣的包裝,保鮮時間長)也是一馬當先。到2001年,國內各大乳品企業都用上了利樂枕,但全部加起來的銷量不到蒙牛的一半。
蒙牛人自稱是一個“新拿來主義者”。創造國內單品銷量第一的“隨變”冰淇淋,就是從國外“拿來”之后重新嫁接的結果。在設備和技術上,蒙牛每上一條生產線,所引進的裝備一定是世界上最先進的。從養牛、擠奶到生產液態奶、奶粉等以及質量檢測,蒙牛幾乎擁有世界上最先進的設備。
為了給奶農作出規模化、現代化養殖的示范,2004年,蒙牛建起國內規模最大、設施最先進的“國際示范牧場”。牧場位于呼和浩特市和林格爾縣,占地面積8848畝,飼養規模為萬頭奶牛。在這個牧場,可以看到世界各地最現代化的擠奶平臺,有歐洲小型牧場用的“機器人式”、澳洲中型牧場用的“轉盤式”、美國大型牧場用的“魚骨式”。這里還為國內首次引進擠奶機器人,并為中國奶牛養殖業第一次植入“動物福利”思想。在機器人擠奶的時候,輔以音樂或美食,讓奶牛在快樂的心境下泌奶。
今年,蒙牛“六期工程”于盛樂經濟園區投建,其定位是“八化”國際化、智能化、規模化、立體化、展示化、人性化、差異化、系統化。董事長牛根生說,蒙牛要做世界的蒙牛,目標是:到2010年進入世界乳業20強,在世界上打響“中國蒙牛”的民族品牌!
牛根生,1958年出生于呼和浩特,中共黨員,中國社科院工商管理碩士,政工師,高級經濟師,曾在北京大學深造。1978年參加工作,在呼和浩特大黑河牛奶廠任養牛工人5年。1983年-1992年,在呼和浩特回民奶食品廠(內蒙古伊利集團前身)擔任班長、車間主任、副廠長、廠長。1992年-1998年擔任伊利集團生產經營副總裁。1999年-2005年,擔任內蒙古蒙牛乳業(集團)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、總裁。現為內蒙古蒙牛乳業集團董事長。牛根生觀點我們每個人的視野都是有限的,都不能窮盡所有,總有自己看不到的地方。在決策中,大家全都扮演著“盲人摸象”里的某個角色。因此,每個人都需要借助別人的眼睛來延長自己的“視線”。
一個目標確立后,實現它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。許多人的做法是,遇到困難就修正目標,因為改動目標最簡單。殊不知,目標一動,系統全亂。蒙牛的特點是,不修改目標,只修改手段。
短缺經濟時代講“拿來主義”,不管三七二十一,先占有,后挑選,因為拿得慢了就會兩手空空。現在是過剩經濟時代,主要矛盾不再是“有與無”,而是“優與次優”,擁抱月亮就會錯過太陽,貪戀芝麻就會漏過西瓜。所以,要因時順變,“先挑選,后占有”—是“新拿來主義”。
一些人誤以為使命感是偉人的事,其實,沒有使命感連凡人都難以做好。忠于職守就是最大的使命感!
我們衡量一個人素質高低,就看他在他的崗位上是否優秀。所謂人才,就是合適時間合適地點的合適人選,即最適合崗位的人員。離開崗位談人才,就像離開矛談盾,離開船談帆,離開腳談鞋,并無實在意義。
凡做事,先難則后易,先易則后難。這樣一個規律,我們給它一個名字,叫“難易律”。“難易律”告訴我們,開端決定終端,入手決定出手,勢能決定動能。難處著手,贏得的往往是高開端、寬入手、大勢能;易處著手,贏得的往往是低開端、窄入手、小勢能。人生開端如掘井,開口小進度快,開口大進度慢,但開口大小將決定你可能挖掘的深度;人生開端似造船,造小舟易,造大艦難,但船的大小將決定你未來是優游淺灘,還是斬浪大海。
真正有生命力的策劃,不是“抖機靈”,也不是“賽智商”,而是捧出一顆真心,拿出一份熱誠,與別人同呼吸、共命運。“小勝憑智,大勝靠德”—策劃的最高境界是誠信!誠信既是世界觀,也是方法論,“大誠信”其實就是“大智慧”。
同樣的機器,同樣的資金,同樣的原料,同樣的人,在不同的企業發揮的效力是不同的,因為各個企業的文化不同。我們講,人的工作狀態可以劃分為三種:賣嘴,賣力,賣命。一個人采取這三種狀態中的哪一種,關鍵的影響因素,除了個人素質,就是企業哲學。“橘生淮南則為橘,生于淮北則為枳”,企業哲學的高尚程度,決定著員工的高尚程度。
股東投資求回報,銀行注入圖利息,員工參與為收入,合作伙伴需賺錢,父老鄉親盼稅收。只有消費者、股東、銀行、員工、社會、合作伙伴六者的“均衡收益”,才是真正意義的“可持續收益”;只有與最大多數人民大眾命運關聯的事業,才是真正“可持續的事業”。
蒙牛的“前管理”理念:一切機遇,都在來臨前把握;一切隱患,都在爆發前鏟除;一切競爭,都從設計時開始。
做企業,永遠需要處在“創業態”。這世界只有“創業態”,沒有“守業態”。創業是惟一的“長生不老”藥,當你不再創業而妄想“守業”的時候,前面的路只剩下一條:萎縮,衰落,死亡。要么自我革命,要么被人革命,沒有第三條道路。